对于我这种类型的写手来说,最怕的就是那个“框”
我尽力写出不同,写出新意,可是并没有卵用,我自己看了,对没错,仍然有伏笔,有起承转合,但是太仓促,有我自己才能察觉出来的无力
本来以为烧脑很烦,没想到有bbc给的框,更日狗了
所以我最终还是决定给出一个公告,该公告不会掉落更新,它就放在这里,是鞭策也是个提醒
提醒我自己,我适合什么
也提醒读者们,接下来我可能又要放飞自我了,不适应者可以到此为止,我可以告诉你们,他们最后在一起了……
当然,bbc剧里面的东西我仍旧会借鉴,但已经不再会是文中主流了,我决定挣脱那个框,继续走我原创案件或者改编原著的老路
另外今天真的有感情戏,不吹不黑,这个发展本来就到感情戏了!
我发现最适合我写文的时间就是我挺困,大脑特别疲惫的时候……这有啥科学依据吗?
如果说这世上有人受过一次打击之后就会失去勇气的话,那真是很寻常的事,但这些人都不会是李明夜。她不等手术完成就离开了医院,重新回到了属于她的王国之中。
对于李明夜这样的人来说,一味地沉溺于失败的打击之中毫无益处,于是她重新一头扑进了有关莫里亚蒂与麦克维提的排查之中。在工作之中的李明夜是一个严厉而威严的君主,她的权威几乎可以说是无敌的,尤其是在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伦敦大学的那位化学泰斗擒拿归案的时候。
并不是人人都有着莫里亚蒂先生那样神速的反应。这位伦敦大学的教授在被抓捕之时,甚至连天都还没亮——这位教授先生是在火车站被捕的,他在制作完炸(防和谐)弹之后就打算离开了,但不幸的是报应来得太快,甚至更加不幸的是,这位教授先生崩溃地打算用身上的炸(防和谐)弹来威胁警方。
这真是太甜了。李明夜毫不犹豫地下令击毙了他,并声称此人与莱克星顿大街爆(防和谐)炸案的袭击者来自于一个组织。随后的四天里,她借着这位死去的教授为借口,以“搜索恐(防和谐)怖组织”为理由,将伦敦大学中麦克维提的党羽彻彻底底筛了一遍。
这都是一些她早有怀疑的可疑人选,借着这次机会,她逐一登门,盯住监控,快速地对每一个可疑对象做出了侧写——普通人是经不起她这么拷问的,就算是那些普通人定义中的“聪明人”也是一样。而我们敬爱的前任咨询侦探先生的手段,在某些时候是不会这么光明正大的。
比如这一次的罗织罪名——说真的,那位不幸被击毙的教授先生是真没留下什么她口中的“名单”、“线索”之类的东西,这也让她没资格申请搜查令。但上门询问、监控追踪,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入室盗窃……这些都不是什么阻碍。
短短四天,李明夜在伦敦大学搅风搅雨,当真一口气揪出了一位相当位高权重的人物——时任伦敦大学的某位副校长。而在仔细查问之后,李明夜有些讶异地发现钓出了一个令人欣喜的大鱼。
六年多前,麦克维提刚刚到达这个世界的时候,正是这位副校长先生看到了麦克维提在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二项式定理的学术论文。副校长先生拥有极为高深的学术功底,一眼就看出了麦克维提在数学研究方面的深度。而作为一个文人,他被麦克维提所折服,在随后的书信交流之后更是将麦克维提引为知己,甚至帮对方办理了一套身份证件。
这瞬间启发了李明夜。她直接追溯到了麦克维提穿越来之时所待的疗养院,查问了麦克维提的身份信息。而疗养院方则声称麦克维提是突然出现在疗养院的,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流浪的孤寡老人或者是偷渡客,只是出于同情(雾)才没有将其送往难民营。
而拆穿了麦克维提的身份之后,李明夜干脆利落地将这件事转交给了迈克罗夫特。麦克维提的身份是伦敦本地人——显然副校长先生出了大力——而这个身份被拆穿之后,麦克维提没有护照,甚至不是难民,这其中的可操作性太大了。
在此之前,麦克维提先生一直都是一位清清白白、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他从不做不名誉的事情,任何人想要让他与犯罪组织扯上关系,到最后都会发现是徒劳的——这其中甚至也有迈克罗夫特的功劳,毕竟是他当年硬着头皮抹除了欧洛斯的把柄,同时也不得不替麦克维提稍作遮掩。但一旦发现这个身份是假的,那乐子可就大了。
随后迈克罗夫特的人态度良好地将副校长先生送了回去,对他提出了封口令之后继续监视了他。而此刻作为一名无国籍人士,一旦麦克维提再度出现,就会立刻被“送入难民营”——至于会不会真的进难民营,那又有谁知道呢?
而与此同时,迈克罗夫特亲自视察了自己的王国。在前番较量之中,麦克维提与莫里亚蒂的举措显而易见地证明了这两位罪犯几乎将他们的所有微小破绽掌控在鼓掌之中。经过一系列排查,迈克罗夫特终于揪出了一位钉子——这得多亏了他灵光一闪,从当初欧洛斯的手笔开始搜
耽美小说